在深入探讨新产品预测这一课题前,我们需要先明确产品管理的核心概念。通过多场企业培训的互动中发现,大多数企业对产品生命周期的主动管理意识薄弱。当被问及是否有专职的品类经理(PLM)或产品合理性评估机制时,回答往往是否定的。许多企业没有系统性地划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,产品退市往往只是销量下滑的自然结果。产品间关系模糊不清,新旧产品交替缺乏战略性规划,新产品成功率也因缺乏明确标准而难以量化评估。值得注意的是,众多新产品的失败并非源自市场表现不佳,而是在上市环节就已夭折,有些甚至仅存在于系统编码中,因内部生产环节问题(如原料供应或质量不稳定)而未能真正面市。在这种产品管理基础薄弱的情况下,新产品预测无异于空中楼阁。
企业产品战略失衡的主要表现
1、创新战略缺乏平衡机制
各企业在新产品战略上存在显著差异。某些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设定了年销售额25%来自新产品的目标,但未对单品销量占比做出规定,这直接导致了新产品数量的无序增长。
2、生命周期管理意识缺失
国内特别是工业品领域的民营企业,普遍缺乏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理念。这些企业习惯于”只进不出”的产品策略——产品一旦上市就难以退出,即使当前客户需求减少,也抱有未来需求可能恢复或其他客户可能采购的期望。缺少量化的产品退出机制,使得产品数量持续膨胀。
3、考核指标单一化
许多企业将研发与销售部门在新产品收入指标上捆绑考核。这种模式虽有利于促进新产品销售,但由于仅关注总收入而忽视单品效益,导致研发人员倾向于追求新品数量而非质量。
4、立项门槛过低
新产品失控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立项流程松散且研发成本较低,化工行业尤为明显。在某些企业中,销售人员可直接决定产品立项,研发人员拥有较大研发自主权,这种在盲目客户导向与低研发成本双重驱动下的模式,加速了新产品的无序增长。
5、销售策略与客户引导不当
产品最终能否成功上市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销售环节。企业的销售策略对产品结构有着深远影响,特别是在可配置型产品行业。若销售政策对所有产品一视同仁,缺乏引导客户选择的激励机制,将催生各种产品配置,导致产品种类急剧膨胀。在”客户导向”理念盛行的当下,部分企业甚至禁止销售或客服引导客户选择,误认为客户的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。这实际上是对客户导向理念的片面理解。客户的真实需求往往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动机,而非仅停留在表面表达。正如7-11连锁创始人所言:”不是为客户着想,而是站在客户立场去思考。”
6、客户选择权的双面性
产品选择多样性究竟是消费者的负担还是福利?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答案,且与企业竞争策略紧密相关。某些企业将全系列产品作为竞争优势,此时丰富的选择权即是战略定位。然而,当前主流观点认为过多选择反而会给消费者带来决策负担。值得关注的是,多个行业已出现”精简胜于繁多”的成功案例,如苹果公司、西贝餐饮、高端时尚品牌香奈尔等。
正如《复杂度危机》作者John Mariotti所言:”企业增加复杂度的速度,往往超过了它们提高认识、计量和管理复杂度的能力。”
案例分析:产品复杂度与效率的博弈
家居制造商A和B作为行业标杆企业,尽管产品定位不同(一个主攻功能沙发,一个专注休闲沙发),但其产品品种数量差异惊人:一家仅有500余种产品,另一家则高达上万种。在这种情况下,两家企业的效率已难以直接比较。虽然从供应链管理水平看,K公司明显优于F公司,但产品复杂度的差异抵消了K公司在供应链上的效率优势。从人工效率角度看,A公司竟是B公司的5倍。
构建高效产品管理体系
基于丰富的项目实践,我们发现成熟的产品管理机制通常具备以下特征:
组织架构设计
建立独立的产品管理部门,该部门既不隶属于研发,也不从属于销售,多数企业将其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市场部门,直接向总经理汇报。其核心职责是从产品视角落实公司战略,监控产品全生命周期表现,评估和控制SKU合理性。
职能定位特点
采用非直线领导模式,但能有效推动跨部门协作与决策
团队成员需兼具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,具备全局视角,能从长期利益出发
善于通过数据分析提升执行效率,优化业务流程
核心工作内容
- 产品规划:确保产品战略与公司整体战略保持一致,包括市场销售策略、研发设计策略、利润价格策略、产品更新策略及制造质量策略等
- 产品组合优化:通过定期数据分析,提出SKU精简建议,保障各产品线健康发展
- 新产品上市协调:制定新产品开发的监控与检查机制,建立回顾机制,定期在不同管理层面分享进度,确保关键问题与风险得到有效解决
- 设计变更监控:制定产品设计变更流程,确保高效执行同时控制成本损耗与法律风险
- 新产品业绩评估:建立新产品KPI体系,提升新产品利润贡献率,定期回顾战略性新产品表现,推动业绩改善计划落实
- 退市产品管理与报废控制
流程与指标体系
- 明确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流程,包括新产品和退市产品的清晰定义
- 完善的新产品立项规则、开发流程、上市流程及退市流程
- 全面的评估指标,如新产品研发成功率、上市成功率、收入贡献率、单品利润率及产品复杂度等
- 健全的产品标准化、原料标准化和工艺标准化管理制度
产品管理的战略意义
必须再次强调产品管理的重要性。中国约80%的制造企业以定制化生产为主,这种灵活的个性化生产模式构成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,但若边界失控,这一优势也会转变为负担。以客车制造业为例,这一行业未受政策保护,却实现了民族品牌的领先地位,与受政策保护的乘用车市场形成鲜明对比。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该行业的高度客户化特性,远超乘用车行业。这种高度客户化带来的复杂度反而成为了竞争壁垒,也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复杂度管理能力上的独特优势。然而,当复杂度超过一定阈值后,其负面影响开始显现。目前,客车制造商已意识到这一问题,开始实施鼓励标准配置销售的奖励政策,减少客户化配置,同时在制造和采购环节推动标准化、模块化措施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产品管理的投入成本相对有限,但一旦产品管理失控,其纠错成本则高昂得多。因此,建立科学的产品管理体系,是确保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投资。